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柳州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来源: 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发布日期: 2024-06-17 17:00    |  作者: 综合科


各县(区)市场监管局,市局派出机构、直属单位、机关各科室:

现将《柳州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3年5月26日

柳州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

为全面推进柳州市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十四五”时期的改革部署要求,结合柳州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市场监管事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五年来,柳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市场监管工作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努力维护市场秩序稳定,保障社会民生安全,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一)市场监管机构改革持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关于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2月,柳州市市场监管局组建成立,整合原工商、质监、食药监3个部门,划转发改部门的价格检查、科技部门的知识产权职能和人员。代市政府管理市质量检验检测研究中心,直属管理市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指挥处置中心、市计量技术测试研究所、市标准技术和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等4个事业单位。全市5县5城区均设市场监管局,为县区人民政府职能部门。全市基本形成覆盖市场准入以及生产、流通、消费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高效的“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市场监管体系。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初显成效。实行以县区为主的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体制,全市按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设立基层市场监管所125个,逐步形成上下贯通、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市、县、乡三级监管层级,基层市场监管治理体系进一步科学合理。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整合投诉举报与指挥处置职能,在广西首创设立投诉举报指挥处置中心,实现从投诉举报到指挥处置无缝对接和全链条管理。完成“12315”等热线“5线合一”改革任务,将柳州先行试点的“96111”电梯应急处置热线一并纳入管理,建立完善“一号对外、集中管理、便民利企、高效执法”的投诉举报与指挥处置体系,极大惠及民生。事业单位改革创新突破。落实中央检验检测体制改革决策部署,在广西率先完成市级检验检测机构整合。2016年,推动市政府出台全市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实施方案。2018年,以市产品质量检验所为主体,划转市农产品、动物产品、粮油等质检中心职能人员,设立市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研究所。2019年,整合市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所、食品药品检验所,设立市质量检验检测研究中心,建成广西市场监管领域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市级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覆盖生产生活各领域,为百姓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质量技术保障。践行中央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见,创新设立标准技术和知识产权研究事业单位。2019年12月,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柳州市标准技术和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正式设立,机构编制与人员同步落实,建成广西首个以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工作为核心职能的技术服务机构,为持续增强全市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奠定了良好体制机制基础。完善消费维权体系和社会共治格局,在广西率先建成公益性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2020年4月,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柳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正式设立,是广西第三家独立设立、同时也是首家人财物全部到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有力促进了全市消费维权体系完善和消费维权社会共治。

(二)营商环境大幅优化。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登记在业的各类市场主体达32.28万户,较“十二五”期末增长64.34%,其中民营经济主体31.47万户(含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7.46%,较“十二五”期末增长65.47%。“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持续开展“注册资本登记改革”“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证照分离”、简易注销登记等多项商事制度改革,承接和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其中,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柳东新区作为广西“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在全市范围内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等四种方式,对100项涉企行政许可事项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承办的依申请行政权力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效率大幅提升。进一步删繁就减,大幅压减办理环节、材料和时间,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办理,全面实现“一套材料”办理。“十三五”期末,企业开办环节由原来的7个压缩至2个,申请材料由原来的17份减少到8份,办结时间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缩至0.5个工作日,企业开办效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民营经济服务持续优化。积极探索服务企业发展新模式,采取精准帮扶、优化政务、灵活施策、强化“小个专”党建引领等方式,建立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搭建银企沟通桥梁,积极推动和帮助“个转企”升级,促进个体私营企业总量和规模稳步增长

(三)监管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逐步深入。完善“一单两库一细则”,编制涵盖26个执法部门的359项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市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人员名录库,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面由单一的登记事项和公示信息检查,扩大到电子商务经营、食品安全、特种设备、认证认可等综合监管领域,全面完成自治区要求的“双随机”覆盖率5%的目标,有力提升监管效率。信用监管夯实基础。汇总编制柳州市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归集资源目录,加强年报公示引导服务,不断扩大企业年报和企业信息公示的影响力,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顺利完成90%以上的企业年报公示率目标任务,有力维护市场信用基础。失信惩戒成效初显。扎实推进部门间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促进失信惩戒措施落实,共梳理联合惩戒措施376项,截至“十三五”期末,累计将2753户企业列入严重失信违法企业名单,5.4万户次市场主体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移出2.3万户次,初步构建了“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格局,有力提升企业守信意识。“互联网+”监管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先后投入建设国家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柳州项目、柳州市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柳州市食用农产品溯源监管系统、数字质监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平台、电子档案系统和柳州市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等信息化项目,有效提升安全监管效能和服务品质。

(四)市场秩序健康稳定。“十三五”期间,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各类违法案件8503件,处罚没款8049.44万元,有效震慑了市场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有力维护了市场秩序稳定。强化司法衔接,查办大案要案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市场监管部门与刑事司法部门进一步加强衔接,共向公安机关移送各类涉嫌犯罪案件168件,涉嫌犯罪案件(线索)移送率100%,成功查处商业诋毁、虚假宣传、传销、售假、价格违法等大案要案28件,处罚没款1187万元。突出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聚集网络市场、价格、广告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对市场监管领域各类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监管“靶向性”,强化依法依规监督检查,促进企业主体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加强质量监管,质量合格率不断提升。结合区域消费热点、社会关注焦点,采用“双随机”抽查、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等方式,提升质量抽检工作有效性。流通领域产品质量合格率由“十二五”期末的58.89%提升到“十三五”期末的82.5%;生产领域产品质量合格率由“十二五”期末的90.1%提升到“十三五”期末的94.85%。严厉打击传销,市场环境进一步净化。加强对新形势新业态下新型传销的研判,深入推进“无传销社区(村)”规范化建设,完善群防群控工作机制,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共创建“无传销社区(村)”1218个,创建率100%。2017年顺利通过自治区“无传销城市”督查考核。推进公平竞争审查,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各县(区)政府均建立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公平竞争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全市重点开展存量文件审查,共审查全市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其他政策措施115 份,废止103份。深化放心消费创建,有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柳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监督、行业参与、企业自律”的消费维权共治格局,成为全国首批“消保工作新闻宣传联系点”,受理消费者诉求16万多件,挽回经济损失6800多万元,消费者满意度提升至全国中上水平。

(五)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2017年,柳州市获批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在全国率先以地方党委、政府名义出台《柳州市城市转型升级质量发展导则》。扎实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十三五”期末全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5.51,处于广西领先、全国中上水平;质量标杆引领作用突出,截至“十三五”期末,累计培育出1个中国质量奖提名奖、5个自治区主席质量奖、8个柳州市市长质量奖和6个柳州市市长质量奖提名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完成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任务,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37件,居广西前列;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2家;广西名牌产品325个,自治区服务业品牌企业27家,全市名牌企业产值及名牌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十二五”期末的39.99%和28.97%,提高到50.02%和34.03%;商标有效注册量达2.3万件,保持年均25%以上的增幅。圆满完成标准化改革工作。成为全国“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试点城市,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195项、行业标准142项、地方标准88项,培育发展团体标准93项,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62个,自治区级标准化试点315个,市级标准化试点820个。在广西率先发布首个团体标准《香杉实木生态板》,国家标准《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获得中国标准领域最高奖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企业标准《LZW7003EVGKAB 纯电动轿车技术条件》荣获2020年企业标准“领跑者”证书,实现了广西企业标准领跑者零的突破,柳州企业成为行业标杆;3项团体标准荣获工信部“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指导三江县创建获批全国、自治区旅游标准化示范县,融水县创建获批自治区旅游标准化示范县。

(六)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坚实。计量事业稳步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推动市政府出台《柳州市贯彻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实施意见》,量传溯源体系日益完善,累计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75项,其中新增柳州最高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4项,较“十二五”期末增长20%,检定能力较“十二五”期末提升13.8 %,累计检测计量器具69.95万台/件。认证认可水平大幅提升。全市各类有效认证证书达5096张,增长超过60%,其中强制性认证证书1483张、占广西总量的31.68%。检验检测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广西“双百双新”重大项目国家汽车质量检验中心(广西)一期历时7年建设,于2019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国家布局的第六大汽车质检技术平台,检验能力填补广西多项空白,达到国际一流和国内领先水平;建成自治区级柳州螺蛳粉质量检验中心,完善螺蛳粉全产业链检验能力。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仅用50天建成柳州市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快速形成覆盖13种防疫产品97项参数的检测能力,填补我市检测领域空白。大幅提升检测能力,全市新增951项检测参数能力。围绕支柱和特色产业,建成柳州螺蛳粉、汽车产业和综合质量服务3个“一站式”平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十三五”期末,柳州共拥有1个国家级、7个自治区级和9个市级检测技术中心(站、所),形成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检验检测新集群。

(七)民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食品安全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压实食品安全四方责任,提高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规格,有力推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部门食品安全责任落实。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成效明显,实现监管治理水平、食品安全整体水平、示范带动水平和群众知晓率满意度“四个提升”目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完成全市小作坊1477家登记任务;构建食用农产品快检监测平台,实现动态有效监管;推进食品风险等级和信用评定制度,夯实企业诚信建设;实施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全市持证餐饮服务单位量化分级评定率超98%,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100%,建成自治区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12条、示范店(单位)37个;县域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得到加强,鹿寨县、融安县获得国家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并通过资质认证,全市118个乡镇(街道)基层监管机构配备了食品快速检测设备;保障重大活动食品安全,实现“零事故”。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安全监管扎实有效。药品安全监管稳步推进,截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共有药品零售企业A级1511家、B级19家、C级11家,药品分类分级监管基础进一步夯实。医疗器械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医疗器械备案全部实行电子信息化,大幅提高备案效率;坚持风险管理原则,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管覆盖率和网络销售企业检查覆盖率均达100%;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能力持续提升,累计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8282例,每百万人口报告数位居广西第一。化妆品安全监管成效明显,强化源头治理,构建以风险分级管理为基础、以企业自查为前提、以飞行检查为重点的监督检查工作体系;“柳州五星步行街”成为自治区级化妆品经营示范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走在广西前列。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构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形成特种设备监察与检验协调联动机制。建成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大幅提升电梯应急处置水平,救援时间比法定时间缩短61%,成为广西电梯平台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和标杆,列为广西首批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改革试点城市。市区22家液化石油气瓶充装单位全部完成气瓶充装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制修订《柳州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19年修订)》《柳州市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020年修订)》《柳州市疫苗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试行)》《柳州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等涉及市场监管领域的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安全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十三五”期间,全市市场监管领域未发生群体性、系统性、区域性重大安全事故。

(八)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全局系统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党员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开展“党旗下的市场监管先锋”党建品牌创建为抓手,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完善干部管理、激励担当作为、容错纠错、作风建设等制度体系,强化科学选人用人,坚持人岗相适,树立了正确良好导向。夯实组织基础,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制定《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建工作标准体系》,充分运用标准化的方法,建立了队伍建设、组织生活等10个方面37项党建工作标准(规范),将党章党规和党建工作的制度、程序、组织、运作等各环节工作融汇贯通,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等专项行动,全力落实联动“三个责任”一体推进“三不”试点工作,完成各项巡察整改任务,驰而不息纠正“四风”,严肃查处一批违纪人员,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广西夯实“三大定位”新使命,柳州建设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的关键期。全市市场监管系统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要深刻认识当前市场监管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体制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柳州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已初步完成,但在围绕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转变市场监管职能方面,还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理顺和完善职能职责,优化机构设置,切实向优化职能、协同权责转变。监管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市场监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职责边界尚未完全明晰,监管职责梗阻现象仍然存在,还需要以权责清单为抓手,动态调整和完善市场监管权责清单,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层级职责边界,健全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监管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机构改革精简压缩编制人员,加上队伍老化等历史原因,至“十三五”期末,全市市场监管部门40岁以上人员占比高达76.5%,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监管人员专业能力尚未适应改革需要,特别是食品药品及特种设备监管专业人员严重匮乏,聘用人员辅助执法情况较为普遍。监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面对监管力量薄弱等不利形势,在一定领域特别是安全监管领域存在较大的履职风险,需要通过提升信息化等手段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在机构改革后信息化建设能力明显不足,原工商、食药监及质监等部门原有的信息化系统未及时升级更新和融合,相互孤立,功能缺失,形成信息孤岛,无法形成对监管的有力支撑。

二是深刻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国际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大变局变化,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减弱,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大。“十四五”期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动态平衡。预计全球GDP发展速度将继续下调。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战略机遇,也存在诸多短板、挑战和实际困难。国内发展环境稳中有变。国内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区域协调发展不断推进,乡村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和区域战略深入实施。民生保障逐步均等化,我国贫困县全部摘帽,基本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未来五年,预计我国GDP发展速度将继续下调,社会治理结构与公共服务体系将进行深度调整。广西发展环境机遇叠加。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广西在全国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广西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产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对外活力不断增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柳州发展环境孕育新机。随着“一带一路”“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柳州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突破产业技术创新瓶颈、增强支柱产业抗风险能力;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智能电网、轨道交通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汽车、钢铁、机械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升级,大幅提升产品层次和企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换道超车”。

三是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对市场监管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分别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多个维度对市场监管进行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等一系列重大论述,为柳州市场监管“十四五”改革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柳州市场监管事业发展面临新机遇。国家、自治区和柳州市分别对“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层面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大定位”“五个更大”部署要求,全面对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广西经济腾飞崛起;柳州市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积极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柳州市市场监管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柳州市场监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党中央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当前数字经济催生产业转型发展出现的新模式、新动能,以及市场监管部门面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等一系列新任务,正促使市场监管体系发生重大转变,对建设科学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考验。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围绕柳州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和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坚持服务全局、心系人民、依法监管、改革创新、严守底线“五大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准入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消费环境,有效构建与地方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市场监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更好服务柳州经济社会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市场监管工作的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市场监管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践行“两个维护”落实在市场监管具体工作中,为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服务全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把市场监管工作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谋划和把握,着力实施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商标品牌强柳战略,服务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心系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市场监管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市场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依法监管。坚持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构建与高标准市场体系相适应的法规制度体系,推进市场监管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智慧监管为主要路径,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对质量提升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对标最好最优,推动顶层设计和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上下联动推动改革,将创新作为提升监管效能的持久动力。

——坚持严守底线。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加强药品安全全程监管,落实地方党政同责,坚决守住食品、药品安全底线,加强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围绕建设平等准入、开放有序、公平监管、诚信守法的高标准现代市场体系目标,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提升市场监管能力,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具体目标是:

——形成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围绕柳州产业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基本形成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规则。商事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大幅减少,企业开办效率持续提升,新增市场主体持续增长,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统一的市场监管规则基本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基本建立,反垄断和反不正当执法成效显著,侵权假冒、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得到有效治理,市场秩序明显改善。计量、标准化、知识产权、商标品牌等支撑高质量发展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营造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消费维权机制,促进消费维权便利程度大幅度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和其他消费维权组织发展壮大,消费维权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持续深化放心消费创建,商品和服务消费的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消费满意度不断提高。

——建立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市场监管格局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进一步深入,形成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以及多元共治等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全面推行。

“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5年

目标数

年均增长(%)

指标

属性

1

全市实有市场主体数(累计)

万户

42万户

5%

预期性

2

“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率

%

100%

--

预期性

3

12315投诉举报按时办结率

%

90%

--

预期性

4

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

93%以上

--

预期性

5

食品抽检合格率

%

98%以上

预期性

6

创建区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

3个

预期性

7

农贸市场快检室覆盖率

%

98%以上

--

预期性

8

快检系统每日快检阳性样品处置率

%

98%以上

--

预期性

9

主席质量奖(新增)

1项

--

预期性

10

特种设备定检率

%

95%

预期性

11

万台设备事故死亡人数

人/万台

0.34人/万台(含)以下

--

预期性

12

新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18项

约束性

13

新增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12项

预期性

14

新增可自主量值传递溯源的计量器具

20种

预期性

15

新增地方标准

100项

预期性

16

新增团体标准

100项

预期性

17

通过体系认证证书保有量(累计)

2700张

--

预期性

18

新增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25张

预期性

19

拥有发明专利

6200项

--

预期性

20

每万人口高质量发明专利拥有量

2.3件

--

预期性

21

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4家

预期性

22

新增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5家

预期性

23

新增自治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20家

预期性

24

全市专利质押融资金额

亿元

1亿元

预期性

25

新增国家级、自治区级质检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等科技创新基地)

1个

--

预期性

四、主要任务

紧紧围绕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聚焦目标任务,加大“放管服”改革、高质量发展、市场监管执法、消费维权和保障民生安全等工作力度,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市场监管工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环境

1.完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全面落实中央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持续提升行政效能。建立统一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提高商事登记便捷化水平。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名称自主申报、住所承诺制、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等改革事项,积极试行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加大住所与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力度,拓展“一址多照”改革、探索集群注册改革,全面深化全市统一规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机制。持续优化企业开办服务。提升服务市场主体的便利化程度,深化线上“一网办理”、线下“一窗受理”的融合服务,全面推行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持续优化企业开办流程,巩固并扩大企业开办成效。提升登记注册便利化和市场主体数据的分析运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大力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强化与行政审批部门进行网上审批和监管协同作用。改革产品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深化改革,推行取消发证前产品检验、后置现场审查等改革措施。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特种设备许可制度等领域改革。推进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改革,进一步优化产品申请材料精减、许可时限压减,探索低风险食品生产、经营承诺制的实施应用。

2.改革市场主体准营制度。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实施自治区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实现改革地域和事项“两个全覆盖”。全面推进经营范围登记规范化。实行涉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健全完善审管联动协调机制和审管信息双向推送认领机制。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协同监管格局,提升监管规范性和透明度。推行“证照联办”改革升级。深化“证照联办”改革,实现更多关联许可联审联办。动态更新市场监管领域“多证合一”目录。建立全市统一的“证照联办”审批系统,统筹开展市场监管领域涉企关联经营许可“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开展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一网通办”试点。推行企业登记档案电子化管理,进一步规范企业电子登记档案的采集、加工、存储和管理。

3.畅通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深化注销登记便利化改革,推行市场主体简易注销,实施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优化企业注销“一网”服务,畅通主动退出渠道。探索建立市场主体歇业登记制度,试点实施对长期未经营市场主体的除名制度和强制注销制度。建立企业破产和退出状态公示制度,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现企业破产状态及时公示。

4.服务市场主体全周期发展。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新动能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在保障安全卫生、不损害公共利益等条件下,坚持放管结合,合理设定流动摊贩经营场所。探索创新监管标准和模式,发挥平台监管和行业自律模式,个别领域可采用“柔性监管”、“智慧监管”或划定可控范围另行试点推广。提升涉企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对新兴产业项目培育的服务意识,落实企自主权和主体责任,强化诚信意识;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推进政务公开,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强化对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服务,鼓励引导个体工商户向现代企业转变,推动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搭建市场监管一体监管平台,为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实时监管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市场监管效能大提升。

(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1.推动竞争政策实施。进一步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完善并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着重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竞争政策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向各县(区)人民政府、相关公用企业及其主管部门普及竞争法律法规与竞争政策知识,扩大竞争政策影响力。积极开展竞争政策宣传,提升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公平竞争的认识,增强维权意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强化竞争执法力度。加快建立健全高效、集中、统一的竞争执法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和执法联动,处理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重大问题,依法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工作,打破行业垄断,维护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聚焦保障民生、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开展集中整治不正当竞争行为专项行动,配合上级部门严肃查处实施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重点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作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夸大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不断优化市场竞争生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全力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3.加强价格监管。着力做好涉及企业收费监督检查、民生价费监管及放开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监管,严查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垄断行为。对水、电、气等行业进行监督检查,从严治理违规收费行为,密切关注教育、医疗、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的收费问题,严格查处价格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哄抬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行为,全力维护市场秩序和价格稳定。通过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构建现代化监管体系,提升市场综合监管效能,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4.严厉打击传销。构建完善打击传销体制机制,把打击传销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措施。提升打击传销协同水平,加强统筹协调和执法联动,强化与公安、社区等部门合作,突出群防群控群管,形成打传工作的坚强合力。完善落实举报奖励办法,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打击防范传销工作,实现打击传销的源头治理。对网络传销的查处,遏制网络传销蔓延势头。加强对新形势下新型传销的研判,加强风险预警提示和防范,强化案例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识别和防范传销的能力。从严监管、从严规范直销行为,促进直销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加强广告监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强化广告导向监管。提高监测手段,健全监测制度。充分运用购买第三方服务和信息化手段,提升广告自动化监测技术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广告监管机制,提升广告综合治理水平。突出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重点领域,依法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广告市场良好秩序。推进广告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广告企业与新业态、新媒体、新技术跨行业、跨领域深度融合,构建新型广告产业生态圈。开展广告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打造柳州广告业品牌。科学谋划广告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形成以广告创意研发制作、广告人才培养为主导的产业园格局。

6.规范网络交易秩序。健全完善网络交易市场监管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网络交易监管配套规范。完善电子商务经营者主体数据库,落实网络交易监测常态化机制,督促网络交易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探索适应新业态特点。开展各项网络交易整治行动,加大对网络售假、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规范网络交易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网络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三)有效提升民生安全保障水平

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围绕安全责任体系、风险治理机制、信息披露制度、智能检测体系等四大方面,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机制,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保障水平,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食品安全责任制落实,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着力构建“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食品安全共治共享治理体系,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组织保障。持续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常态化创建工作推进机制。严格落实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强化重点领域监管和重点问题整治,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体系、全链条监管机制,严防群体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大力实施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和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0%以上,全面实施餐饮服务风险分级管理工作。加强保健食品专项整治力度,有效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经营秩序。重点打击生产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违规行为,特别是净化乡村消费市场,提高违法成本,坚决取缔“黑工厂”、“黑窝点”和“黑作坊”。提升食品安全智能监测水平,增强抽检监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强对抽检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结果运用。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舆情收集、分析研判和快速响应机制。

2.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特点,突出抓好重点工业产品、重要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质量监督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市场反溯机制,严格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加大质量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全面提高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处置能力,及时跟踪监测和防范化解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3.加强“两品一械”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推动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党政同责落实,建立健全“两品一械”安全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模式,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新格局。深入推进分类分级监管、飞行检查监管等管理方式,督促经营使用单位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两品一械”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加强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监测,全面提升监测与评价能力。

4.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建立监察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协调联动、专业互补的工作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实施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运用“互联网+”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监管数据,实现智慧监管。加强信息公开力度,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和查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推广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性机制,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到2025年,万台特种设备事故死亡人数低于0.34。

5.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理、综合施治原则,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监测机制,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商品等风险信息的分析、研判,有效防范市场监管的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风险。定期组织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的问题隐患建立台账,实施动态监控,促进风险隐患排查制度化、经常化。建立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制订风险应急预案,对市场监管突发事件,及时组织实施应急专项风险监测,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四)营造放心安全的市场消费环境

1.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健全消费维权机制。充分发挥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作用,促进基层消费者维权组织建设,构成较为完善的消费维权体系。推进“12315”平台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机制建设,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维权服务体系。完善消费投诉举报平台和消费维权公益诉讼制度,健全消费争议处理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执法协作,发挥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作用,形成消费维权合力。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推动消费维权社会共治。按照“巩固、规范、提高”的总体思路,加强“一会两站”消费维权基层网络主阵地,畅通消费纠纷解决渠道,持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提升消费维权效能。提升消费者维权服务质量,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维权渠道,建立维权处理结果消费者反馈评价机制。加强“12315”投诉举报数据的分析研判和应用,及时发现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监管和维权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民事诉讼有机衔接的多元纠纷化解机制,推动构建消费纠纷“大调解”格局。精简消费争议处理程序,重视消费者投诉信息公示,多方式多载体多渠道公开消费者投诉相关信息,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2.加强消费维权共建共治。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扎实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放心消费示范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放心消费创建,促进消费纠纷源头和解。聚焦重点服务领域消费维权问题,及时发布消费提示和警示。加强消费教育引导。提供消费指南,开展风险警示,引导科学理性消费,结合放心消费创建,针对新产品、新服务、新消费方式等新型消费领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满足消费需求升级,从源头抓好消费纠纷的“事前”防范和事后救济。加强消费教育引导和宣传,探索建设消费环境测评体系,切实增强监管能力和水平,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全力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大局。落实主体责任机制。建立“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负责”的主体责任机制,落实生产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推动生产经营者落实消费维权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促进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内生机制。

3.加强消费领域市场监管。加强重点商品监测抽检。落实线上线下各类重点产品质量抽检工作,并对抽查结果加强分析研判,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违法行为,及时向社会公布抽查内容结果。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建立服务质量监测与评估机制,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着力精准抽检、靶向监管,守住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全面促进农村消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补足农村消费短板,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增加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完善相应服务,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监管机制,依法打击违法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五)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

1.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巩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建设和获得国务院质量强国建设督查激励成效,不断完善质量技术基础设施,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产业、产品、工程、服务和人居环境质量,形成“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在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加快标准提档升级,夯实质量基础设置,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激发质量创新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发挥质量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推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整合全过程要素资源,促进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着力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严格加强质量监管,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进质量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质量共治责任体系。突出创新驱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一批覆盖各个层次的质量人才队伍,为质量强桂提供智力支撑。加强质量舆论宣传,弘扬城市质量精神,引导企业建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专栏1:质量提升工程

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坚持一个一个行业抓、一类一类产品抓,着力打通一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堵点,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质量难点,化解一批民生消费领域质量痛点。到2025年,质量供给与需求更加适配,农产品食品合格率进一步提高,消费品优质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品质量稳步向中高端迈进,建筑品质和使用功能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加快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可及性、便利性和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推进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体系建设。完善质量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到2025年,全市要实现以市级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作为一级网格,以各县、园区服务平台(站点)作为二级网格,实现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在全市5个县和各个国家级、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的“双覆盖”的目标,进一步提升质量服务广度。按照广西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地方标准,平台运行实现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服务模式成熟,质量服务有效覆盖全市。

2.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制机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探索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构建以运用为导向的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机制,探索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品牌化转型升级发展路径,努力培育更多高价值核心专利,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提高核心竞争力。以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聚焦专利、商标质量提升,打造品牌特色产品。纠正片面追求数量的倾向,树立“量质并举”理念,实现柳州商标品牌由数量到质量的飞跃。推进高质量知识产权运用。探索丰富具有柳州特色的“专利导航+企业微导航”创新模式,深化专利导航对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导向和支撑效能。突出夯实基础建设,建设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库,为知识产权全链条监管作有力支撑。建立专利信息管理服务数据库,打造专利运营服务平台,加速高价值专利创造和成果转化。深化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保障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有序、实施有效、管理可控。探索知识产权制度创新,提高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和水平,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繁荣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深化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构建新型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高效衔接、优势互补的保护模式,发挥知识产权工作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作用。利用现代化、智能化手段,优化知识产权“智慧监管”系统,推进知识产权智慧执法工作。着力严格行政执法,严格查处假冒注册商标、恶意抢注、违反禁用规定使用商标、侵权假冒等行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面向“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知识产权预警、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风险防控等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推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实现区域内知识产权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扎实践行“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总要求。优化高效能知识产权管理。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和能力,深化专利质量提升工作,发挥企业在发明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优化专利布局,形成在全区数量规模和质量领先的知识产权资源。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加大国家级、自治区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培育,打造一批知识产权标杆企业。推进知识产权贯标,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推动知识产权托管,建立“政府牵头,专业机构服务,企业参与”的托管服务机制。组建知识产权托管联盟,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打造高标准知识产权服务。聚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涵盖专利、商标、评估、维权援助、融资、交易等环节是知识产权服务链条,营造更为优越的区域性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打造柳州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网络,支持各类产业园区建设面向区域重点产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等系列平台和载体,提升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住址等机构的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推动知识产权服务发展。

专栏2:知识产权全链条质量提升工程

打造一批自治区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和国家、自治区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加快形成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创新集群和企业创新梯队;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大力推进转让、许可、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运用促进三项行动,提升知识产权价值收益;坚持知识产权保护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以协同保护、信用监管、“两法衔接”、维权援助服务等为重点,加快构建知识产权“严大快同”保护体系;进一步科学精准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新型管理体系;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企业和高校中,加快布局一批知识产权服务网点,为“产学研”“政校企”一体联动创新发展,提供知识产权数据、信息、法律等技术保障支撑;探索建立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调查和信息预警分析制度,推动“柳州出海”高质量发展。

3.深入实施商标品牌强柳战略。系统推进商标品牌的创造服务,推动品牌建设支撑要素协同发展,大力培育自主创新品牌企业,促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注册商标由追求规模数量向效益质量转化,加快推动柳州产品向柳州品牌转化。推进商标品牌国际化建设,支持企业注册国际商标,拓展商标海外布局渠道,提升品牌国际化水平。统筹推进商标品牌的运用发展,提升商标品牌运用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强商标品牌资源开发利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商标授权许可、转让、质押融资等多种形式利用商标知识产权。精准引导培育使用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带动产业升级。壮大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品牌,强化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运用和保护。整合提升传统知名品牌,提升“老字号”品牌创新运用能力。构建符合柳州产业发展特色的商标品牌运用发展新模式。高位推进商标品牌的保驾护航,完善商标行政执法和民事司法的执法联动机制,重点加大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和涉外商标的保护力度。

4.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积极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及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加快标准提档升级。深入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开展对标达标,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探索“标准+专利”融合助推创新路径,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组织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形成一批标准水平领先、品牌效应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的优势企业,以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建立新型标准体系。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创建“标准+”模式,加快推进标准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挥标准化工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入实施和广泛应用,创新开展农贸市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政府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标准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柳州市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强化标准化工作合力。完善标准奖励办法,激励实施先进标准。健全标准化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培养一批标准化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5.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筑牢计量技术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围绕工业振兴、质量提升、绿色发展和服务国防建设需求,强化共性计量技术服务供给,持续提升柳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建设水平及服务效能。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质量管理先进标准和方法,推动质量管理向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延伸,打造管理体系认证“升级版”,引导更多企业获得管理体系认证。聚焦农食产品、林木产品等广西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香港优质“正”印认证、香港绿色标志认证、“广西优质”认证、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等高端品质认证,促进地方特色产品质量提升,增加优质产品及服务供给,打造质量标杆。支持运用认证手段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自治区级质检中心等市场监管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检验检测认证支撑能力,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全面实施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度,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发展。提升质量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市场监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市场监管科技技术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质量基础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着力开展计量、标准化、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在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上力求创新突破,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和水平。

专栏3:质量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1.加快构建先进测量体系。到2025年,全市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6项,可自主量值传递溯源的计量器具320种。

2.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到2025年,全市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1400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500张,食品农产品认证证书150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5张,香港优质“正”印认证、香港绿色标志认证、香港安全标志认证证书30张,“广西优质”认证证书10张,低碳、绿色建材产品认证6张。

3.加强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新增1个国家级科技平台,支持10个以上项目开展科研创新攻关。

(六)健全市场监管体制机制

1.健全信用管理体系。加强智慧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信息归集机制,完善全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数据标准,健全企业信用信息惩戒、激励和信用修复等制度,加强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应用,明确企业信用信息公开范围、内容、期限,建立权威、统一、可查询、全覆盖的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建立违法失信“黑名单”,完善失信惩戒措施清单,规范失信行为认定、程序,增强监管威慑力。聚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强化信用约束,发挥信用效能,为“互联网+智能信用监管”进行信用风险智能研判夯实坚实的大数据基础。构建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模式。构建风险研判模型,以信用风险为切入,对市场主体全数据进行信用风险状况研判,根据信用风险状况不同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对风险级别不同的市场主体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精准研判出风险程度高的重点地域、行业及市场主体,实现监管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监管效能。聚焦企业信用合规风险与企业利益的正向关联规律,发挥信用风险防范监管导向作用,引导消费者和企业合作方依据企业信用程度评估风险。通过全区统一的信用监管平台,实施企业信用积分评价、动态风险管理、分级分类监管、信用联合奖惩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互联网+信用”智能监管。

2.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依托全区统一监管工作平台,进一步发挥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建立健全双随机抽查结果部门间共享交换和互认互用机制。建立统一的部门联合监管工作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动态调整联合抽查事项清单,建立科学合理的部门联合检查规范,强化结果公示运用,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处理,防止监管脱节。

3.完善宽严相济的监管工具。加强市场监管工具创新,制定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等新生事物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分类施策,量身定制,在坚守质量和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留足发展空间。坚持预防为先,强化教育引导,做实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完善与创新相适应的监管方式,探索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充分运用政策指导、行政约谈、规劝提醒、书面告诫等柔性监管方式,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相关行为。针对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秩序危害较大,以及主观恶意较大、屡罚不改、屡禁不止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严惩,依法加大惩戒力度,守住安全底线。

4.推进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科技与市场监管深度融合,强化数字市场监管,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建设,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技术规范和安全等级,建立全市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实现部门之间市场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有效监管。加强大数据综合分析运用,在工商登记、竞争执法、质量监管、知识产权、消费维权等领域率先开展大数据示范应用,定期形成市场环境分析评估报告。运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建立市场秩序评价指标体系和市场监管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专栏4:柳州市智慧市场监管云平台建设

在柳州市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统一框架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并重、管理和服务并举、政府和企业并行,以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为突破口,高标准、高质量打造智慧市场监管云平台,助力柳州市市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食品安全保障不断增强、市场监管能力日益提升。项目建设重点打造集数据自动化收集、采样;市场监管行政审批事项全过程管理、分析;市场行为智能监管、智能执法;企业风险预判、对风险企业双随机检查、监督;便民服务智慧化以及能有效为地方经济决策提供参考的新型智慧政府服务平台。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壁垒,通过统一接入柳州市政务云平台的方式,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服务,不断深化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和一网通办融合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基于市场行为的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为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撑。

(七)健全市场监管责任体系

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协调联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积极推进社会共治,着力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

1.建设市场监管协作合作平台。理顺纵向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界定各层级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事权和监管职责,强化上下联动,形成监管系统合力。加强机构内部横向协同,推进业务职能整合,完善各业务领域问题会商、工作协同、监管联动工作机制,形成综合监管、综合治理优势。加强外部工作协调联动,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厘清平行部门工作职责。推进实施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优化组织协调、专题会商,突破体制性障碍。加强对市场监管的协同、指导和监督,协调解决市场领域重难点问题。

2.落实市场主体责任。围绕源头预防抓好市场主体责任落实,完善责任落实载体,引导市场主体履行义务,鼓励加强全面质量安全管理,持续提高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建立市场主体责任清单,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范围,督查企业开展自查自纠。推动企业开展标准自我声明和质量服务公开承诺,将承诺履行情况纳入信用记录。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3.健全行业自律规约。引导行业协会、商会推行行业自律规范,健全自律规约,提高职业道德标准。行业协会、商会依据自身发展要求,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自律公约,积极规范会员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指导行业经营者诚实信用、正当竞争。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开展标准化工作,鼓励制定发布本行业产品服务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加强行业协会商会自身建设,依托信息平台主动向会员、社会实行信息公开,接受会员、媒体和社会的监督,增加透明度和公信力。

4.畅通社会监督渠道。积极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市场中介组织作用,提升市场专业化服务能力。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参与监督,发挥资产评估、公正仲裁、税务等专业机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与社会共治衔接配合机制,构建高效的市场监管实施体系。发挥计量技术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提升计量服务与保障能力。畅通社会监督渠道,拓展政务新媒体投诉举报方式和途径。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健全完善公众参与监督的激励和保护机制积极为社会组织、专业人士、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展监督创造有利条件。主动公开公示投诉信息,回应社会关切,震慑违法行为。

(八)优化市场监管支撑体系

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围绕贯彻落实现代政府理念,深化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发挥市场监管服务大局的支撑作用,从法治、基层、队伍、文化等各方面不断加强市场监管支撑体系建设,为市场监管部门履职尽责夯实基础。

1.健全法规制度体系。完善市场监管法规体系。坚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食品药品安全、质量基础设施等市场监管重点领域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严格文件制定程序和管理工作,增强法规规章的时效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制度和公示制度,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监管执法制度。强化法制保障,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执法公示制度,依法公开的执法信息100%及时主动公开,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提高执法公开化、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加大社会评议权重,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提高考评的科学性、效能性和公正性,促进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完善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制度、权力清单制度,推进事权规范化、法制化。厘清市场监管执法职责边界。按照“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建立健全统一规范、职责明确、各尽其职、边界清晰、层级合理的权责事项、市场监管执法事项和重点监管事项“三张清单”,大幅减少不必要的监管执法事项,着力破解监管与执法边界不清、执法空白等问题。

2.健全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健全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动形成“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综合执法格局,建立协同高效的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体制,解决全市市场监管案件管辖、跨区域会商、督查督办、大案要案办理等实际问题。完善综合行政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齐抓共管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教育、公安、农业农村、商务、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海关等职能部门间执法协作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区域执法协作机制,重点加强区域间打击侵权假冒、食品安全以及新业态等领域执法协作,加快推进行政执法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市场监管执法信息共享互用,提升智能化监管水平,提升执法效能。健全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建立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协调会商、案件移送抄送、举报投诉信访受理等机制,完善部门内部日常监管与执法办案联动等协调机制,实现全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一盘棋”。

3.筑牢市场监管基层基础。推进基层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执法规范公正,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执法证件、执法装备,推行执法文书电子化、执法案卷标准化、记录方式科学化、监督管理便利化。推动建设电子数据取证中心,加大电子数据取证业务培训,提升打击网络新型违法行为能力。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树立公正公平的执法权威。健全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建立并执行行政执法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制度,依法保护行政相对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提升基层履职尽责积极性。推进基层监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大星级市场监管所培育力度,完善场地设施,努力提升市场监管所装备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探索基层市场监管所合署办公、联合执法等新模式,将市场监管网格协管员与社会治理网格员协同对应,充实基层力量。进一步推动监管力量下沉,推动市场监管工作向基层延伸。强化智慧监管赋能,提升市场监管所监管和服务效能。

4.锻造市场监管先锋队伍。完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实施“锻造先锋”工程,建立健全队伍建设“1+N”制度体系,形成具有市场监管特色的“品牌+标准+体系”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锻造政治过硬、堪当重任、高素质专业化的“党旗下的市场监管先锋”队伍。做好干部“选育管用”全环节工作。突出政治标准和实干实绩导向,统筹用好职务职级并行政策,科学选用先锋干部。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以各级领导班子、中层领导干部、基层监管队伍、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采取“送教下基层”、岗位练兵、跟班学习和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分领域精准施训,提升队伍整体能力。建立立体考核机制,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探索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机制,树好能上能下“风向标”。组织开展先进评选表扬,大力选树“先锋典型”,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加快培养年轻干部,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柳州产业特色和市场监管职能职责,统筹开展全市市场监管领域专业人才体系建设。依托中央、自治区和柳州市人才政策,发挥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优势引才育才。采取建设专家智库、培养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科研项目组队、鼓励引导专业资格培训考试等多种形式,面向全社会构建市场监管领域专业人才体系。建立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识才聚才,为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5.加强市场监管文化宣传。营造市场监管文化。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市场监管工作特点,准确构建新时代市场监管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和制度体系。完善市场监管文化工作机制,培育和建设具有市场监管特色的文化阵地,以文化推进市场监管机构融合、队伍融合、业务融合。加强市场监管宣传。强化柳州电视台、柳州日报社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报道,不断提升市场监管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能力。加强市场监管领域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引导,增强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维权意识,做好重要节点和重大活动的市场监管专题宣传。加大市场监管领域科普宣传力度,推动科普宣传进农村、进企业、进商场、进社区、进校园。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市场监管领域舆情监测机制建设,完善舆情监测工作制度和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促进舆情监测和处置由被动应对向源头管理转变。

五、规划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按照职责分工,强化责任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明确重点任务、进度安排,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落地落实。

(二)统筹规划衔接

各县(区)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规划衔接,注重工作协调,根据市场监管领域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把相关目标任务与本地市场监管工作紧密结合,完善细化工作措施,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三)强化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加强对规划实施效果的动态追踪和反馈,对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适时改进工作措施,及时协调解决,推动实现各项规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