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食品囤货需警惕五大风险!柳州市市场监管局为您支招

来源: 柳州市市场监管局  |   发布日期: 2025-11-12 10:46   

“双十一”期间,各种线上线下集中促销,引发了一波购物热潮。然而“促销诱惑”背后,也隐藏着不少食品安全风险。为帮助大家安心购物、放心囤货,柳州市市场监管局结合往年投诉与监管数据,梳理出5类高频消费风险,提醒市民理性选购,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渠道风险:

无证店铺低价藏隐患,维权难度高


部分第三方个人店铺或“拼团小店”以“超低价”吸引眼球,却未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尤其常见于坚果、进口零食等品类。此类商家往往无法提供正规进货检验报告,货源不明;甚至冒用“品牌授权”名义销售仿冒产品,质量无保障。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极易推诿责任,消费者维权困难。

生鲜运输风险:

冷链“断链”致变质,预售延迟更糟


“双十一”期间,生鲜类商品(如沃柑、进口牛肉、海鲜等)常采取“预售模式”。但部分商家为控制成本,未按承诺使用冷链运输,或因订单暴增导致发货延迟,生鲜在常温环境下长时间滞留,容易出现腐坏、发黏、异味等变质问题。即便使用冷链,也可能因冰袋不足、途中温度超标等,导致商品到手已不新鲜。

临期食品风险:

“买一送一”别冲动,保质期需算清


不少商家推出“临期食品特价”“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大量囤货。但如果购买大量临期食品,且未仔细核算剩余保质期,如坚果类食品通常保质期只有6个月,短期内食用不完易发生霉变。调味品虽保质期较长,但开封后需冷藏保存,囤积过多因储存不当也易滋生细菌。

包装与标签风险:

问题包装有猫腻,信息不全要警惕


收货时如发现包装存在“胀袋/胀罐”(如零食、罐头)、“漏液”(如酱料、液体调味品)或“密封破损”(如干货、坚果)等现象,可能是食品变质或受污染的信号。此外,部分商品标签信息不全,未标注生产日期、成分表、厂家信息,或标注内容与实物不符,此类“三无产品”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维权凭证风险:

记录不存全,事后难举证


许多消费者下单后随手删除订单截图或聊天记录,收货时也未拍照留存包装信息。一旦发现食品霉变或食用后不适,因缺乏有效凭证难以向商家索赔。另有商家虽承诺“坏果包赔”“质量问题全额退款”,但若未提前截图留存承诺内容,事后商家不认账,维权将陷入被动。

柳州市市场监管局提醒:

囤货牢记“三注意”


选渠道。优先选择平台自营店、本地品牌官方店,购买生鲜认准“地理标志溯源码”,下单前核实商家资质。

收快递。生鲜、零食类商品收货时应立即开箱检查,发现问题当场拍照并拒收,妥善留存包装上的生产批号与保质期信息。

留凭证。订单截图、支付记录、商家承诺对话等至少保存3个月,如遇纠纷可拨打12315、1234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投诉。

目前,柳州市市场监管局已启动“双十一”期间食品专项检查,重点监测线上商家的经营资质、冷链运输执行情况及食品标签真实性,全力保障市民消费安全。

囤货多一份细心,才能享实惠、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