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振兴,守护“舌尖”安全!一场由市场监管力量引领的农村食品安全蜕变

来源: 柳州市市场监管局  |   发布日期: 2025-07-11 09:46   

初秋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同乐乡孟寨村蜿蜒的山路上。


柳州市市场监管局驻村队员王诗弈轻快地走着,习惯性地举起手机,对准村口小卖部的货架——镜头里,那些曾充斥“康帅傅”“脉劫”的山寨食品早已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标识清晰、信息完整的正规商品。阳光透过玻璃,映照着包装袋上醒目的生产日期和SC证号(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这看似寻常的货架变迁,背后是一场由市场监管力量悄然引领的农村食品安全蜕变。

初遇:专业视角下的隐忧

初到孟寨,鼓楼是王诗弈常去的地方。纳鞋底、绣花的老人起初对她抱着一摞《食品安全科普手册》的身影充满好奇与疏离。

一次走访,深深刺痛了她的神经:李大妈从褪色的布兜里掏出几包无任何标识的糖果,笑眯眯地塞给孙子,“才五毛一袋,娃娃可爱吃了!”糖果包装模糊,入口是廉价的甜腻与酸涩。更让她揪心的是小学门口:散装辣条、色彩刺目的膨化食品摊前,挤满了攥着零钱的孩子。

老谢的小卖部,则是问题的“集散地”。过期饼干藏在角落,日期模糊难辨;货架深处,各式塑料瓶装着“三无”白酒。当王诗弈指着那包问题饼干提醒时,老谢拨着算盘头也不抬:“便宜好卖,村里人就图个实惠。”王诗弈默默记录,深知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需要科学的方法与持久的耐心。

破冰:专业智慧融入乡土

改变,从王诗弈和同事们将食品安全知识“翻译”成乡土语言开始。他们把枯燥的《食品安全法》条款,编成朗朗上口的侗语顺口溜,在鼓楼里传唱:

“生产日期要看清,SC证号不能省,

三无产品莫要买,吃出问题莫慌张,

记住号码12315,依法维权有保障!”

科普形式也“接地气”。他们在村篮球场架起投影,播放食品安全纪录片。当显微镜下食物表面蠕动的细菌被放大在幕布上时,现场一片惊呼。一位阿婆紧紧攥住王诗弈的手:“妹啊,原来吃进肚子的东西,藏着这么多‘看不见的鬼’!”

鼓楼,成了最热闹的“食安课堂”。知识竞赛上,侗绣手帕、土鸡蛋成了奖品。“怎么挑新鲜猪肉?”“吃了过期食品会怎样?”问题一出,村民们抢着举手。一个小伙子答对后,挠头感慨:“以前觉得吃不死人就行,现在才晓得,这里面学问大着咧,都是为了自身健康!”

亮剑:专业执法与温情帮扶

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王诗弈和同事们一家家入户宣传排查。在老谢店里查出过期饼干时,他面红耳赤地辩解:“就过几天,能有啥事?”王诗弈没有简单处罚,而是耐心讲解过期食品的危害性,主动帮他联系正规供货渠道,手把手教他用“桂食安小程序”建立电子进货台账,识别合格证和检验报告。渐渐地,老谢发现,虽然正规商品进价略高,但质量可靠反而吸引了更多回头客。整理货架时,他常念叨:“守规矩,讲良心,生意才长久!”

对于流动性强、风险高的集市摊贩,王诗弈更是不会放过。一次,她果断叫停一个吹嘘“包治百病”的“保健酒”摊点。面对摊主的狡辩,她冷静地指出其无生产许可、夸大宣传,明确违反食品安全法和广告法:“真这么神,怎不敢大大方方印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乡亲们喝出问题,你担得起吗?”在法规条文和围观村民的目光下,摊主悻悻收摊。热闹的集市里,吆喝声少了几分“神奇”,多了对“来路明白”的追问。

蝶变:专业力量滋养的幸福日常

王诗弈欣喜地发现,食品安全的种子已在孟寨生根发芽。走访时,常能听见村民朴素的交流:“这袋盐没防伪码,不能要!”“给娃买奶粉,得认准镇上那家有证的店!”

最大的变化,在红白喜事的餐桌上。昔日卫生堪忧的露天厨房,被统一着装、持健康证上岗的专业餐饮服务队替代。每一张食材采购单上,供应商资质、动物检疫证明、农残快检记录一应俱全。

小卖部的墙上,食品安全海报与精美的侗绣相映成趣。店主们不仅自觉下架临期食品,还会主动提醒顾客:“阿婆,这饼干快到期了,给您拿包新鲜的!”

翻看手机相册,从杂乱山寨货到规范陈列的对比照片,王诗弈眼中含笑。这场由市场监管力量引领的食品安全整治,不仅净化了市场,更在孟寨人心中筑起了健康防线。从贪图便宜到追求品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守护,孟寨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最“安心”的养分。那货架上反射的阳光,餐桌上氤氲的热气,村民脸上舒展的笑容,共同诉说着“舌尖”安全带来的,最踏实、最温暖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