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创新实践|四维协同强监管 双责并重建生态——柳州市以食品安全治理优化食品产业营商环境
编者按: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沃土”,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柳州市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为抓手,提升政企沟通和涉企问题解决效能,创新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现开设“优化营商创新实践”专栏,选登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做法,为进一步推动柳州营商环境的持续向好提供可借鉴的参考和启示。
食品安全治理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食品企业生存发展与产业生态构建。柳州市以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为核心,创新构建“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科技赋能、社会共治”的治理模式,通过强化组织统筹、赋能企业发展、创新监管服务、深化闭环治理四项举措,实现食品安全治理与食品产业营商环境优化的双向提升,为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高位统筹强规划
构建责任清晰的产业发展“护航网”
党政同责,构建分层分级包保体系。柳州市将食品安全治理纳入优化营商环境整体布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包保72家A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市、县、乡、村四级5041名领导干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包保网络,实现5.61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全覆盖。
示范引领,打造先行先试样板区。在柳城县试点打造“互联网+AI”智慧监管平台,为包保干部开通督导账号,实时接入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影像,实现“远程督导+精准服务”。该创新模式不仅降低企业迎检成本,更通过实时风险预警帮助企业提前化解隐患。
机制创新,延伸包保责任全链条。针对柳州螺蛳粉、三江茶叶、融安金桔等特色产业,将包保范围从加工环节延伸至种养环节,纳入52家特色产业主体,实施“一人包保、双清单督导”模式,打通“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为特色产业构建从源头到终端的安全屏障,2024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超过750亿元。
精准赋能提效能
打造政企协同的能力提升“生态圈”
强化培训,助企合规经营。柳州市以“提升企业自主治理能力”为目标,构建“培训+指导+智能AI”三位一体赋能体系,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向“主动治理”转型。通过“理论+实操”“线上+线下”双轨培训机制,全年开展56场次专题培训,发放452份指导手册。针对螺蛳粉生产、学校食堂等重点领域开展专场指导,帮助企业系统掌握食品安全法规与操作规范。
清单入企,助企风险防控。创新推行“清单入企”服务模式,向全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发放6万份主体责任宣传清单,选派专家团队深入882家企业指导设立食品安全总监和安全员,
科技助力,促企提升效率。依托“互联网+AI”平台开发企业端应用模块,运用AI智能分析技术自动识别违规操作,2024年以来向企业推送预警信息46条,均实现即知即改,科技赋能使企业风险响应效率大幅提升。
数字驱动优服务
创新智慧精准的监管服务“新模式”
数字赋能,实现全程可视化。柳州市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打造“可视化监管+精准化服务”的智慧治理体系,实现监管效能与服务质量双提升。包保干部通过手机、电脑实时查看企业后厨、原料管理等关键环节视频,运用“一对一”“一对多”远程对讲功能即时指导整改,2024年通过智慧平台督促整改问题975个,企业问题处置成本有效降低。
分类施策,提升督导精准度。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制定D级主体分类标准,将社区干部、网格员纳入包保队伍,采取“线上指导为主、实地检查为辅”模式,实现全年督导覆盖率100%,既减轻小微主体负担,又确保监管无死角。围绕柳州螺蛳粉产业,推动127家生产企业100% 配备食品安全总监
靶向预警,强化风险防控。AI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风险提示,2024年以来精准识别“三防”设施破损、人员操作不规范等隐患1021例。监管部门根据风险提示实施“靶向检查”,将监管资源重点投向高风险领域,实现“监管效能最大化、企业干扰最小化”的精准治理目标。
闭环治理防风险
筑牢产业发展的安全稳定“防火墙”
即时认领,打通处置链条。建立“预警—认领—整改—反馈”全流程闭环处置机制,包保干部通过“食安督”APP实时上传问题线索,市场监管部门在线核实并跟踪整改,2024年累计处置问题隐患7900多个,整改完成率100%。
动态跟踪,确保整改实效。实行“整改销号”动态管理,通过“回头看”和随机抽查防止问题反弹,实现食品产业包保督导覆盖率、问题整改率、企业责任落实率三个100%,柳州螺蛳粉、三江茶叶等特色产业品牌价值显著提升。
协同共治,凝聚监管合力。完善包保干部、监管部门、企业三方信息共享机制,累计召开风险会商会议10余次,联合处置跨区域原料污染、包装标识不规范等隐患12起。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构建起“多元参与、协同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