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抗寒神器”你在用吗?小心“低温烫伤”!
要说冬天最好用的取暖“设备”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是“暖宝宝”!它小巧轻便、容易携带,感觉冷的时候,随手贴一片,就会让你觉得又暖又舒服。
但是,你知道吗?这个让人感觉又暖又舒服的东西,很可能造成低温烫伤。

资料显示:

看到这里,有人就有疑问了:暖宝宝的数据准确吗,感觉保温效果也一般!
日前,上海市消保委对市面上排名比较靠前的6款暖宝宝进行测试:

注:标注价格为购买时的价格(不作为价格比较参考)
测试人员分别将6款暖宝宝贴于两件相同的衣服上,一件不盖任何东西,一件盖了毛毯。
因暖宝宝大多时间是在被衣服盖住的情况下使用,所以测试了两种情况。

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主要是:热的速度,能热多久,最热有多热?测试人员记录了第1小时以及第2、第4、第6、第8、第10、第12小时的温度数据,选择12小时是因为本次测试产品宣传的最高持热时长为12小时。
🔻12小时不盖毯测试数据如下:


🔻12小时盖毯测试数据如下:

通过阅读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盖毯的温度更高,比同时段不盖毯的温度高出10°C左右。
5个品牌的暖宝宝在盖毯时的最高温度都超过了60°C。消费者如果只与皮肤隔了一层薄薄的衣服使用,小心被烫到。
5个品牌的暖宝宝升温都较快,最高温度持续在第2小时—4小时,第6小时之后降温速度较快。
小林持热时间非常久,实际结果超过了宣传时间。其余产品9小时后基本不再发热。

所以,可别小看暖宝宝!
预防“低温烫伤”使用时做好3点
无论是哪种取暖物品,都应从正规途径购买,并按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
一般来说,正规材料的暖宝宝,应该是经过国家质量检测认证的。但一些小作坊生产的劣质暖宝宝,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使用工业废料铁粉,这样就可能带来辐射等风险。

要避免暖宝宝直接接触皮肤,并且避免暖宝宝长时间接触同一部位。
尤其在给孩子使用时,在孩子睡觉前务必取下暖宝宝。还要记得,不要在取暖器前及电热毯上使用暖宝宝。
如果不慎发生“低温烫伤”,皮肤出现红肿、水疱,千万不能认为事小不必就医,更不可外擦牙膏、大蒜等,或试图用针挑破水泡。
这些错误做法不但会增加创面感染的机会,还可能增加就医时处理的难度,并且会影响医生对烧伤深度的观察和判断。
正确处理请记住:冲、脱、泡、盖、医5个字。

冲:马上进行“冷处理”!尽快用洁净冷水(15°C—20°C)轻轻冲洗或浸泡创面10-30分钟。
脱:小心除去衣物,但如果烧烫伤严重,皮肤粘连衣物,可用剪刀小心地把衣服剪开、剥离,保留粘连皮肤部分,注意不要挑破水泡。
泡:如果疼痛明显,可浸泡在冷水中15分钟左右,但要注意水温,避免着凉。
盖:用清洁的纱布、毛巾、棉布等轻轻覆盖创面,注意不要压破水泡。
医:除非轻微红肿可以自行处理,一般受伤后应送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来源:江苏市场监管